(相关资料图)
我们始终认为阅读是给孩子生命打下底色的基础工程,如果一所学校只有两门学科,一门应该是运动,另一门就是阅读。2011年,我所在的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实验学校提出了“全科阅读”理念,阅读不只是语文教师的事,而且是全校教师共同的事,以此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阅读时间进排表,学生有时间读书
阅读是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时间保障是落实阅读的基础。每天20分钟晨诵,1小时暮读,每周1节阅读交流课,是学校长期坚持的安排。寄宿生晚自修1小时全时段为阅读时间,不进行作业辅导或订正。走读生将晚间暮读列为家庭常规作业,写进居家作息时间表。周末或假期,学校倡导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以保证有更多时间开展阅读、运动与社会实践,每天阅读不少于1小时,列入假期计划。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有充足的阅读时间,使阅读成为每日必做的事情,逐步养成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方式。
阅读书目成体系,学生有好书可读
有好书可读是阅读的重要前提。学生阅读的书目分为三类:必读书、推荐书与自选书。全科阅读打破了以语文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书目的传统,必读书、推荐书由各科教师共同甄选,种类涵盖儿童文学、历史故事、百科知识、天文地理、信息技术、艺术绘画等。学期伊始,各教研组就本学期全科阅读书目进行集中研讨挑选,并根据教材、学情、时事等对书目进行更新。
每学期4—6本的年级必读书目由学校统一配备,每套共40余本,以月为周期,班级轮流阅读。推荐书目可向学校图书馆或班级图书柜借阅,每班设有5个图书柜,班级存书量在300本以上,图书来源于学生自带与班级集体采购,班级图书柜充分体现学生年级特点。每学期开展好书漂流与荐读,同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师生走进图书馆、书店,寻找有营养的好书。学校还倡导家庭书柜或图书角建设,开展“晒晒我的书柜”活动。在校内校外,书籍成为孩子成长的重要伙伴,三类书单既发挥学校对学生阅读的导向性,也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阅读指导成课程,学生读书有方法
读书方法是阅读活动开展的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是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设计导读单,让阅读有痕迹。学科教师领衔,学生参与,为每一本必读书设计一份阅读导读单,起到导读、检测、聚焦、提升的作用。学校将导读单编印成《“全科阅读”阅读笔记》,引领学生实现读时留痕、读有思考、读能表达等素养能力的目标。开设导读课,使阅读有方法。各科教师每学期上一节课外阅读导读课。导读课分年级大课和班级小课两种,设计体现两个共性目标,一是指导学生对本书重难点的辨析,二是体现对一类书的阅读方法指导,实现从读懂一本书,到逐渐掌握一类书的阅读方法。
组建交流群,使阅读有合力。以必读书目类别与难度为依据,动态组织“同质”“异质”阅读小组,开展每日10分钟、周末阅读沙龙、阅读展示会,以任务驱动阅读,发挥同伴间的互助、激励、共享,养成学生阅读主动性,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同时开发“网络+”平台,让阅读有个性。为打破课外阅读“少交流、无评价”的局面,开发了基于“钉钉”的校园课外阅读网络平台,辅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自我测评,展示个性化阅读成果,打通学生阅读分享渠道。平台提供年级阅读书单、必读书辅读资料、阅读挑战题,设置作品上传、阅读之星评比等功能。
展示交流成传统,学生读书有成就
鼓励每名学生积极表达,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在展示中产生积极的阅读情感。每周一次班级阅读分享以小组形式进行,每名学生每学期不少于一次;每月一次年级好书漂流,推荐读物到平行班级;每学期一次跨年级好书推荐,以不同年龄的阅读认知提升阅读理解力。
学生在自主阅读某个主题、某位作家、某段时期、某种类型作品的基础上,以个人或多人联合的方式申报讲坛主题,寻找资源,完成文稿撰写,模拟演讲,现场上课。现场听课的学生与在线观摩的家长,通过点赞、互动问答、撰写感言的方式作出评价。如今“校园百家讲坛”现场观摩票一票难求,诞生了一个个“小博士”“演说家”,也激发了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度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读名家、读名著之后,产生了自我创作童书的愿望并付诸行动。申报书号、选择主题、梳理大纲、撰写成文、手绘插图、反复修改、审稿印刷,历时大半年,学生经过长程专项的学习活动,孕育自己的童书佳作。学生近3年原创手绘童书100多本,校内发行10万余册。童书还送到四川若尔盖、新疆沙雅、青海都兰等地,提供给那里的儿童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如果一所学校中,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有时间阅读,都能掌握阅读的方法、感受阅读带来的愉悦,那么这所学校一定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书香校园。我们坚信,阅读可以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让孩子成为一个会思想的人;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力,让孩子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我们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培育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的至高境界。
(作者系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实验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3年05月17日第5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