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这个边境小城
【资料图】
走出一群“编程少年”
沧源县地处祖国西南边疆
与缅甸山水相连
这里99%的面积是山区
县城被群山环抱
在这样一座边陲小城
却走出了一群“编程少年”
图为航拍沧源县勐董镇中心完小 徐俊/摄
去年
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中心完小
有51名学生
冲进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大赛
其中两名学生摘得复赛一二等奖
一名获得决赛三等奖
“没想到吧,编程是语文老师教的!”
编程兴趣小组负责人陈元春今年44岁
虽然工作后教语文
但她一直对计算机技术感兴趣
在沧源县
教育信息化的推广普及相对落后
很多学生上计算机课前甚至没见过电脑
图为沧源的学生学习编程 徐俊/摄
2018年11月
沧源县实施创客教育全覆盖行动
陈元春第一批报名参加青少年编程培训
培训完回到学校
陈元春开始组建编程兴趣小组
“能不能不选他?”
招募小组成员时,陈元春却处处碰壁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
大家都认为
“这不是教孩子打游戏吗?”
拒绝源自不了解
陈元春先从自己班的学生教起
先教简单的指令运用
熟悉后再尝试复杂的编程作品
成语动画、古诗词小游戏……
一学期下来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满意的编程作品
图为陈元春在编程兴趣小组上课 徐俊/摄
编程的过程会涉及思维方式
也会应用到简单的数学和科学知识
经过编程训练的学生
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学习的主动性
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图为勐董镇中心完小的学生们合作完成编程作品 徐俊/摄
从“独行侠”到“社牛”,编程打开未来的大门
“这是我设计的编程赛车
将程序导入赛车的主控系统后
可以实现红外遥控、转向避障等功能”
勐董中学初二年级的陆天濠侃侃而谈
自信又开朗
然而几年前
这个留守家庭长大的孩子
性格内向沉默,不爱与人交往
甚至经常逃课
为了把他留在课堂
家人让他加入陈元春的编程兴趣小组
接触编程后
陆天濠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逐渐展露
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
他设计了一款古诗词交互小游戏
这款小游戏被做成教学课件
用在了校内的教师公开课评比中
编程带来的成就感让陆天濠找回了自信
从过去的“独行侠”
变成爱交朋友的“社牛”
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图为陆天濠调试编程赛车 徐俊/摄
学习编程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沧源的孩子来说
学习编程帮助他们
弥补了在信息科技素养上的差距
更重要的是
编程给孩子们
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新“大门”
让他们多了一把通向未来世界的钥匙
“我想用编程改变家乡”
“我想以后学习计算机专业
实现我对科技的想象”
孩子们的心声让陈元春欣慰又感动
她希望有一天
沧源种下的编程“种子”
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让大山里的孩子
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
拥抱广阔的明天
教练靠兼职,器材靠“化缘”
这群“排球少年”爆冷夺冠
在成都最激烈的排球赛中
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学夺冠
全市304支排球队
3500余名队员参赛
总比赛场次达399场
参赛队伍和参赛人数均为历届之最
这是成都史上最大规模的青少年排球锦标赛
这所乡村小学只有260名学生
学校排球队正式组建不到两年
大多数孩子都是村里土生土长的娃娃
仅有的两位排球教练是教其他学科的老师“兼职”
至今没有一个室内排球馆
排球架和排球墙是校长“化缘”而来
……
成都蒲江县五星学校的校训“做最好的自己”。董小红 摄
走进校园
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三层教学楼
外墙经过岁月的洗礼有些老旧发黄
每个教室窗户外都有一排挂钩
每个挂钩上悬挂着一个排球网兜
里面是颜色不同的排球
每个排球上还用彩色笔写着主人的名字
每间教室的窗户外都挂着一个个排球。董小红 摄
排球,改变了她的生活
随着大课间的铃声响起
只见孩子们从教室跑出来
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网兜里拿出排球
一边流畅地垫球
一边往大操场跑去
与很多学校不同
操场上不同方向排列着6个排球网架
娃娃们垫着排球鱼贯而入
根据年龄组成不同的队列
开始进行排球训练
教练范顺全(左一)在指导学生练习排球技术。董小红 摄
今年11岁的李诗蕊是学校排球队队长
在过去一年里
她带领学校排球女队“大杀四方”
小小年纪的她用实力和毅力
在排球队里赢得了绝对的权威
很难想象
以前的她曾因身高深深地陷入自卑
甚至一度都不敢抬头跟人打招呼
排球,让她的生活有了改变
刚开始接触排球的时候
李诗蕊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
一定要练好排球
让大家不笑话她
教练范顺全看到了李诗蕊的坚毅与决心
给予了她极大的鼓励
后来
李诗蕊通过刻苦训练
成功进入排球队
还担任了队长
排球已经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打排球让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一打排球我就精力充沛
整个人都很开心”
聊起排球
这个小姑娘眼里闪着光芒
“做最好的自己”
五星学校所在的五星镇
位于蒲江、临溪两河交界处
地势相对低洼
年年都会遭受洪涝灾害
这里是蒲江县经济最落后的地区
也是外出打工人员最多的地方之一
随之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
在五星学校
留守儿童占了百分之六七十
最严重的时候
有一个班70%的学生都是离异家庭子女
面对这些经济条件较差
又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
校长李国刚很心疼
也深深地明白“自强自立”
对于他们的人生有多么重要
他教育孩子们
要做最好的自己
而体育的拼搏精神正是自强不息最好的体现
在五星学校
孩子们脸上有笑,眼里有光
走起路来蹦蹦跶跶
充满了朝气
是快乐的孩童应有的模样
这是排球带给大家的活力
学生画的石头画上,也有排球。董小红 摄
乡村少年“向阳而生”
组建排球队
是李国刚希望娃娃们能够强身健体
因为
“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
还能让人心志坚定”
有了这个想法
他和其他老师一起思来想去
最后选定了排球
学校有两名老师年轻时进行过训练
有点基础
可以“兼职”当教练
再加上排球便宜
农村家庭也买得起
于是,范顺全和双中涛两位老师
“兼职”成了教练
学校排球队从无到有建立起来
李国刚7年前来到五星学校时
孩子们还是比较“害羞”的
面对陌生人眼神是闪躲的
也不那么活泼
他还能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对自己的畏惧
随着排球训练融入日常
学生的精气神发生了很大变化
学生和老师、校长之间更亲近了
心理距离越来越近
孩子们也越来越活泼
李国刚说
“爱运动的孩子都是健康蓬勃的
是真正的向阳而生”
乡村留守娃组了个足球队
“我要是踢足球的话
就可以不用太想我爸了”
在安徽阜阳临泉县
有一个60亩的专业足球场地
30多名留守儿童组建了个足球队
肆意奔跑在绿茵场上
“希望能为家乡足球事业做点贡献”
靠着足球从村里走出去
又回来当教练的李彬表示
足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带孩子们走得更远一点
“当一位职业足球运动员”
“长大去世界杯”
“当一名教练,带更多孩子踢足球”
建在村里的球场
让孩子们有了自信奔跑和追逐梦想的勇气
支教老师带山里孩子获世界大赛一等奖
云南楚雄双柏县“荣誉市民”陈腾飞
是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
在担任支教班主任的一年里
除了日常教学
他还利用休息时间
以科创等第二课堂活动
丰富大山里的孩子们的视野
在他的带领下
同学们实现了学习成绩的飞跃
他积极鼓励班里同学参加科创比赛
面对陌生的专属程序语言
他和研支团同伴从零开始
先自学一遍再带领学生实操
无数个日夜的高强度练习
最终换来了理想的成果
在2021年世界机器人大赛中
双柏一中代表队荣获
2021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
TAI智能车挑战赛项一等奖
陈腾飞表示
希望毕业后能继续到祖国基层去
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仅为孩子打开一扇窗
更想为外面打开一扇窗
让他们看到窗子里的孩子”
乡村小学培养出的跳绳世界冠军
七星小学距离广州四十多公里
繁华近在咫尺却又仿佛遥不可及
学校学生多为当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他们一直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一直找不到自我”
在很多人看来
农村孩子想要改变命运
学习成绩好才是正路
而七星小学体育老师
跳绳队指导老师赖宣治
不这么认为
张茂雪作为赖宣治的得意弟子
拿奖牌最多的学生之一
曾经的她自卑、内向、沉默寡言
赖宣治回忆道
“我带她整整两年
没跟我讲过一句话
连‘老师好’都不敢说”
在第一次被赖宣治选中
随队参加全国跳绳比赛时
张茂雪一人夺得了十枚奖牌
赛后
张茂雪跑过来把奖牌全部挂到赖宣治脖子上
跟他讲了两年来第一句话
“老师,我很开心”
那一刻
赖宣治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他也找到了比金牌更加重要的东西
此后,张茂雪“脱胎换骨”
开朗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
对于七星小学的孩子们来说
一根小小的跳绳
联接起更宽广的世界
来自大山里的歌声响彻世界
北京冬奥会上
马兰村的孩子们站上了举世瞩目的舞台
他们将在全世界的关注下
合唱奥林匹克颂
太行山深处的清澈童声
响彻夜空
惊艳了世界
2004年
邓小岚来到河北马兰村义务支教
这一教就是十八年
当时村里很多孩子
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
他们的童年生活显得尤其单调
“没有歌声的童年,是很寂寞的”
教授音乐、募集乐器、组建合唱团
从五音不全到完整演奏乐曲
孩子们用音乐回报了邓小岚的坚持和付出
十几年间
一批批孩子
从拘谨怯懦变得自信阳光
走出大山,站上更大的舞台
而邓老师温暖的目光始终未曾改变
如今,邓老师又“回到”了马兰
守望着她牵挂一生的地方
从小山村到广阔舞台
从内向羞涩到自信昂扬
每个人的未来都有无限可能
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希望
编 辑丨王文辉
校 对丨骆丞承
校 审丨孙小千
值班编委丨张 宇
点亮“在看”,多彩人生充满无限可能!
标签: